鸞是一種吉祥的鳥類, 平常不常開口,但只要一開口, 其聲音便驚喜所有的靈性, 似乎告訴人們, 吉祥將要來臨。

鸞是什麼?

 鸞:鸞是一種吉祥的鳥類,平時不常開口,只要開口,其聲音便驚喜所有靈性,似乎告訴人家吉祥將要來臨了。因而人們便洱鸞為一種吉祥的訊號。鸞的運作,是直接轉播天意和神意,經執鸞人運靈在寧靜中產生靈覺去領愛神意,然後揮起木筆寫字出來。這種方法完全是神靈和人靈結合為一體產生的稱為聖靈,以此為啟化人們的一種傳道工作。

鸞是怎麼來的?

 鸞始於東周時代(春秋時期),即周平王東遷洛邑間,王命不行,五霸內亂中,朝內外高等學府,用來聽問天機和施政要事。因而動發天機,自成天命。這時設立者甚多,無論學府或政界,及寺觀到處林立。但鸞在此時,只興了六十年,到了周莊王

元年,齊桓公用管稱霸期間漸漸銷息,久之無跡無蹤。東漢光武帝時代,才由當代朝廷的王子公孫發起揮鸞聽問國政,寺廟僧尼道士收聽道緣,其最盛時期,巧遇日本遣使入朝進貢,發現我國聖鸞妙機莫測,回國後消息傳出,即受到幕府的重視而派員廿四名學者到我國來學藝。此期鸞的復興自漢代一直到了永元年代,以後又漸漸衰退。鸞雖然於一段時期似不見,但到了宋朝太祖開寶年代,則宋太祖滅南漢這段期間,鸞又再度甦生起來,一直興盛到嘉定年間。成吉思汗出兵打金國時期,就是鸞最旺的年代。「鸞」於此以後即不興也不滅的流傳到今天。今人有此機會參鸞,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。

鸞的記述

 鸞是一種傳神靈犀覺化的降神方法,是神人靈光合作的功化工作。運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筆,而由乩生執筆揮動成字,並經唱錄生依字蹟抄錄成為文章詩詞。追溯鸞自東周時代,周平王東遷洛邑時期由人發現以後,受到文人或官家用來聽機問政。但其執鸞之人,皆是秀才以上學士,且富有養性的人士執鸞鸞傳佈。「鸞」的妙訣不只中國人所重視。日本藤原道長曾在汪洋大海上設「遊仙舟」揮鸞收聽南天物語,證明「鸞」可以直接聽聞天音,作修身修道的指導,故不僅是救人之身,亦是救人之心,指導人走向一條光明的的正路。

靈乩的過程與動態

 化道非乩不能為功,所以乩纂之用途責任重大,而且乩意之包含也多。現在讓我們從「乩」字來共同研究。所謂乩者「機」矣,亦謂之「稽」,又說是「箕」,而非伎或技之說。什麼叫做「稽」呢?因為「乩」,正是古代稽字。必須憑查證而知之,憑傳佈而知之,乃因為神道隱微不可測知,而人要知神之所以為神,必須憑乩動來了解。為什麼說是「機」呢?就像世上各種活動機器、

自動機,機的本身是不能自己動作的,必須有人操作。因而把木筆當作一種機器一般,有人操作始能發動寫字,而乩筆沒人永遠是不能自動的。但操作乩筆的人,與一般操作機器不同之點;執占筆人的靈光必須能運化與神靈接合,因而兩相資助,才真正神人一體,感交飛筆寫字。又說「箕」之意,係古乩是用竹做,它的型態像箕一樣,是古人稱之謂箕。

 乩是為神作用而設的,當作救世渡人的神器,憑藉乩的飛動而降神。所以執乩人一定有至大至公的修養,和不偏不倚的涵在,始稱之神人相感之靈乩。決非社會上伎倆,或工人的技藝而比論的。

祖師對執鸞者的訓勉

 執乩的正鸞,他的責任重大,同時他功德也一樣很大,是代天工作,神聖的任務。不過社會上很多雖然是靈乩,但本身缺乏恬養之功,以致靈光與眾邪混合。所以,汶羅清水祖師說:「人之心非空,靈不能聚,神不能接;尤仙佛非乘人之空不能入。若心愈不空,靈愈不聚,神因之愈不接;邪意乘機而入。」這種靈乩,則不能代仙佛喉舌。

 這裡有一段,汶羅清水祖師關係訓乩的話:「扶乩之道,道在虛無渺之間,兩左右之掌,則陰陽之氣,是即無極而太極,太極而生兩儀,是必左右兩掌,能虛懷無欲情,然後真空致思,即可受神降乩。若色染在心,慾勝理薄,思念強,強則亂真。惟有真,即有亂,無亂不能見真。斯時為執乩之正鸞生;其必先求正理以去慾之學,然而得其道理而復加扶乩之靈光,才能是正確之乩筆,足夠渡人於彼岸。否者,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偶之慾情而兒戲乩務,最易惹成邪道不正之行,凡執乩正鸞生不可不慎。

 這些訓文,是本院主教,汶羅清水祖師訓勉本院執乩鸞生的降文。

鸞的通化與德盛

 「鸞」在社會上知道的雖不少,但是不知道的也很多,因為鸞堂往往被人誤認為是另一種教派。其實「鸞」是道教上的一種門戶,它遵循道教系統聚合儒、道、釋三教的真理,憑藉執鸞人的修候功化孕成為當機的一種道理發播出來。據宗教上的一切經典,大都是由「鸞」著造出來的。所以鸞門正是發播上天消息的場所,我們知道;「鸞」是一種不動聲色的無聲物,執鸞人完全以靈空飛化工夫聚神說法。而鸞有種種不同境界,以揮動木筆成字,所以通化的境界也有不同,這是事實,但我們不要因它的語詞為嫌疑,是執筆人的通化工夫未到火候而已。

 再說德盛問題,古人說:「欲得一之成,先於德之成,德成即盛,盛則不息,德盛於靈而本諸天,其本天矣,天備則靈」。一個人他本身的靈光飽滿昌盛時,自然會領悟到天地間的一切,同時與萬物得結合為一體,隨後於一體之明中,通化實現。這就是鸞的奧妙和它的神秘了。

鸞堂的興起

 民間鸞堂又稱鸞門、聖堂、聖門、儒門,或稱儒宗神教,儒宗聖教,專指以儒為宗以神為教的形態組織,奉祀神佛扶乩鸞堂,而其形成的宗旨乃藉揮鸞闡明天道真理,啟悟人心規正,治無形之心,助行政所不及。民間鸞堂的修行宗旨是:「敬天地,禮神明,孝父母,愛國忠事,敦敬崇禮,重師尊,信朋友,和鄉鄰,改惡向善,講明五倫八德,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,遵四維綱常之古禮,洗心滌慮,借假修真,恢復本性之自然,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,達到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,挽世界為清平,化人心為良賢,冀世界為大同。」在宗教活動上,

主要是扶乩飛鸞以桃柳倣彫鸞狀為筆,由正鸞生執筆,由神靈揮毫題字於砂盤或布盤,以傳真神意而度化人,這種宗教活動的形態其歷史淵源來自三個時期:一、清代的宣講制度。二、明清的文人箕壇。三、明代以來的民教團。

清代的宣講制度

 宣講制度始於清順治九年(1652年)頒行六諭,令地方官責成鄉的人等,每月朔、望宣講。此六諭文,令地方官責成鄉的人等,每月朔、望宣講。此六諭文為:第一訓:孝父母。第二訓:尊敬長上。第三訓:和睦鄉里。第四訓:教訓子孫。第五訓:各安生理。第六訓:毋作非為。從這六諭中,可探知早期鸞堂活動宗旨,是以提倡人倫道德,從善棄惡的宗教形態。到了康熙九年禮部因「近見風俗日漓,人心不古,囂凌成習,僭濫多端,狙詐之術日工,獄訟之興靡已。」於是欽奉上論頒行,化民成俗十六條例。分發各直府省卅縣鄉村,永遠遵行,並照例於月朔舉行講解。到了雍正二年(1724年)又御製《聖諭廣訓》萬言,就是將康熙所頒行之十六條聖諭加以推衍其文,尋繹其義。並且乾隆,嘉靖年間也曾一再降旨,通令各地廣為宣示,於是宣講制度推行於地方鄉社,屬於地方官的職責。

 除了縣官設立宣講外,也有文人自立宣講。地方士紳,以其文學口才,又能樂善向道,因此,分組輪流,到各村里廟前代天宣化,講因果,說報應,藉以喚醒民心,共趨正道。  由地方士紳組織的宣講,初是一種社團集會,後與神壇結合,推廣了《聖諭廣訓》的內容,著重於講因果報應的民間思想色彩。這種宣講制度遂改變為民間宗教活動,成為神道設教的由來。宣講制度設立,初以教化為先,輔助王法之不足,收化民成俗之效,等到宣講制度與民間習俗混合為一時,形成了重因果講報應的宗教活動,以神道設教來共存天理,共守王法。因此,由宣講制度與民間成立代天宣化的宗教組織,在立意上是一脈相承的,也可以說神道設教的目的是繼承了宣講制度化民成俗。以儒家神教教規,來體會儒宗神教與宣講制度的歷史淵源。